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我市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稳居全省前三

我市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稳居全省前三

发布时间:2024-03-21 12:47:17

  1. 创建全国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第一步干什么
  2. 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基本原则是什么
  3. 全国产粮十强县都有哪?

一、创建全国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第一步干什么

渑池县创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实施方案

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快我县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有效增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关于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意见》(农机发〔2015〕1号)以及省、市相关部署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立足我县农业发展实际,以服务农村改革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总要求,以提高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为总目标,紧抓高标准粮田建设、耕地、播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等重点环节,统筹推进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及装备、培育壮大农机服务市场主体、探索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改善农机化基础设施等主要工作,充分发挥全程机械化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的创建,全面提升我县农业机械化水平,确保各项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标准,促进我县农业机械化全面、全程、高质、高效、安全发展。

二、目标任务和主要内容

(一)目标任务

1.到2022年底,达到或超过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技术指标。坚持“补齐短板、优化装备”的工作原则,着力提升粮食烘干、高效植保等薄弱环节,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切实提升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努力实现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稳定在99%,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7.62%以上;高效植保机械化能力达到52.3%以上;粮食烘干机械化能力满足我县粮食生产需要(力争达到40%以上);秸秆处理机械化水平达到75.5%以上,建成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2.农机装备配备科学合理,满足县域内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需要。县域内相关农机装备保有量、单机作业量与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机械作业面积等相匹配;大中拖占比、高性能农业机械占比较高。

3.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清晰可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产模式。主要农作物生产有成熟的技术路径与种植模式,并有机具种类与数量配套方案,有具体的机械化作业规程,农机农艺融合度较高,种植大户和广大农民认可,生产模式被广泛应用。

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基本原则是什么

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基本原则是细化内容、分工负责、突出典型、打造亮点。

围绕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稳粮增收转方式、提质增效可持续”为主线,以构建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三大体系为重点,按照细化内容、分工负责、突出典型、打造亮点的原则,推进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等十大主题示范。

在283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每个主题打造一批发展先进、创新活跃、富有活力的典型样板,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示范引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

重点任务和分工

1、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主题示范。选择一批示范区示范推广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关键技术,开展重点区域共性技术瓶颈攻关,集成组装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打造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升级版,引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种植业司负责)。

2、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主题示范。开展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活动,优先选择示范区整县推进畜禽废弃物减量化产生、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建立绿色发展机制,优化区域布局,推进规模养殖,促进种养循环,示范带动全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畜牧业司、兽医局负责)。

3、水产健康养殖主题示范。选择一批示范区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创建活动,优化养殖区域布局,加强养殖污染防控,促进其达到生产条件标准化、生产操作规范化、生产管理制度化、示范辐射规模化,加快形成健康养殖的长效机制,促进渔业转型升级。(渔业局负责)。

4、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主题示范。选择一批示范区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试点,加快推进高效耕种收、烘干、秸秆处理、精准施肥施药、节水灌溉、残膜回收等先进适用机械化技术集成示范,促进示范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档升级。(农机化司负责)。

5、“互联网+”现代农业主题示范。选择一批示范区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发展智慧农业,开展“数字农业”示范,推进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和大数据发展应用,加快信息进村入户试点步伐,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市场司负责)。

6、农业经营体系升级主题示范。选择一批示范区大力培育家庭农场,促进农民合作社创新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带动农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培育壮大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和共享长效机制。(经管司负责)。

7、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题示范。选择一批示范区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和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参与,精准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造就高素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科教司负责)。

8、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主题示范。选择一批示范区打造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先导区,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销,与农户联合建设原料基地和营销设施等,采取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让农民共享农业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加工局负责)。

9、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主题示范。选择一批示范区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着力推进生产标准化、发展绿色化、经营规模化、产品品牌化、监管法制化,建立覆盖全过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打造标准化生产和依法监管样板区。(监管局负责)。

10、财政支农资金统筹使用主题示范。选择一批示范区开展财政支农资金统筹使用试点,以县级行政辖区为单位,创新资金使用管理机制,促进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提升资金使用整体效益。(财务司负责)。

三、全国产粮十强县都有哪?

全国十大粮食生产先进县  吉林省榆树市榆树市  依托资源强化产业带建设  榆树市是吉林省农业大县,是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县(市)之一。2005年,在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指引下,榆树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狠抓粮食生产不放松,由于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48.4亿斤。该市粮食生产的主要做法是:  依托资源优势,全市进一步强化了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建立西部百万亩高淀粉玉米生产基地,沿“一江两河”建立了50万亩优质水稻基地,沿东部丘陵地带建立了百万亩高油大豆生产基地。三大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全部实现良种化、标准化种植,并对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螟、机械化生产等实用技术组装配套。目前,三大基地突显优质优势,已成为德大、大成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优质原料基地。  全市现有中低产田面积5.5万公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对此进行了大力改造。在全面实行配方施肥的基础上,增施有机肥,达到每公顷施用农肥30立方米。全市化肥施用量35万标吨,比去年32万标吨增加了9.3%;配方施肥应用了“稳磷、增氮、增钾、增锌”的技术,实现了测土配方施肥80万亩。此项技术的实施实现了粮食增产1.5亿斤。  通过实施农业机械装备推进工程,逐步提高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努力实现粮食生产百万亩全程机械化,降低斤粮成本0.06—0.10元,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可增产粮食1亿斤。  通过以上各项措施的落实,今年全市粮食产量由2004年的46.5亿斤增加到今年的48.4亿斤,增长了1.9亿斤,其中:玉米增产1.02亿斤;大豆增产0.4亿斤;水稻增产0.4亿斤,其它粮食作物增产0.08亿斤。实现了全市粮食总产再上一个新台阶的既定目标。  江苏省兴化市  实施项目建设创新生产技术  兴化市作为粮食生产大市,2004年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标兵县(市)荣誉称号,为努力发挥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优势和作用,2005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坚持把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努力走“优化结构、提升产业、提高单产、改善品质、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发展路子。  2005年全市粮食生产呈现“三增”的特点:一是粮食种植面积进一步增加。全市粮食种植面积260.33万亩,较上年增加12.78万亩。二是粮食产量稳步增加。亩均粮食单产450公斤,较上年的439公斤增加11公斤。三是农民种粮效益继续增加。在粮价较上年小幅下跌的形势下,全市种植业总产值31.44亿元,农民人均种植业纯收入1645元,种粮纯收入870元。  以产业工程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优质粮食产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近年来,全市组织实施了长江中下游弱筋小麦示范区、国家粮食水稻丰产科技工程等项目的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优质无公害稻米生产基地90多万亩,优质中、弱筋小麦生产基地80多万亩,优质啤酒麦原料基地20多万亩。  以农业生产技术创新为支撑,努力促进粮食生产的提质增效。大力组织实施“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训”工程,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化水平。一是抓住良种补贴实施机遇,努力加大高产、优质、多抗品种的推广应用。二是大力推广优质粮食高效栽培技术,巩固提高三麦免耕机条播、测土配肥、水稻旱育稀植、水稻机插秧、抛秧等先进适用技术,全市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90%以上。三是病虫害防治和抗逆减灾技术取得显著成效,面对今年三麦、水稻病虫害发生严重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形势,全市上下强化植保预警体系建设,坚持应用农业、生物、物理、化学等方法,全面推广应用病虫害综合控制技术,病虫害损失率在3%以下。  山东省兖州市  依靠科技搞好技术服务  山东省兖州市地处鲁西南平原,位于黄淮海优质强筋小麦和优质玉米优势产业带内。  2005年,兖州市按照“保护耕地,稳定面积;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坚持优质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应用”的粮食发展思路,不断发展壮大粮食产业,实现了持续增产增收。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了80万亩,总产达到了43.4万吨,比上年增产0.8万吨。粮食人均占有量1018公斤,商品率达到70%,通过粮食加工利用和市场流通等形式,全年提供商品粮总量达30万吨,实现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双增”目标。  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全市已建立了市、镇、村三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市、镇两级现有农业技术干部800多人,农技人员实现了定岗、定编,工资由市财政统一发放,达到了队伍稳、人心稳、事业心强。  建立完善科技示范带动体系。建立了粮食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田、超高产攻关示范田和1000块高产示范田,重点示范推广了10个强筋小麦和高淀粉玉米品种、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小麦氮肥后移延衰高产栽培技术、夏玉米免耕覆盖栽培技术和小麦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  抓好科技培训和科技入户工程。该市选聘了100名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承包100个村的农业生产技术服务,重点培养1000名核心示范户,辐射带动1万名科技明白人。该市还投资20多万元在全市建设了20个农民科技书屋。  加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成立了农业智能化信息服务中心,开通了兖州市农业信息网、兖州市农业蔬菜信息网,建立了农业110快速反应系统,及时向广大农民开展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  扎扎实实地抓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据统计,今年全市配方施肥覆盖面达95%以上,肥料施用量减少了10%左右,化肥利用率提高了8个百分点。  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  深挖潜力实现八大突破  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辖13个镇437个行政村,耕地面积132万亩,年均粮食面积在160万亩左右,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区,2003年至2004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2005年,全区粮食总产达到17.97亿斤,同比增长2.27亿斤,其中小麦总产7.5亿斤,同比增长1.9亿斤;水稻总产7.18亿斤,同比减少0.47亿斤,杂粮总产3.29亿斤,全区人均占有粮食1790斤,粮食商品率75%,人均收入达到3860元,比上年人均收入3700元增加了160元。

今年,该区强化措施,狠抓了以小麦、水稻和玉米为主的粮食生产,实现粮食生产全面丰收。主要做法:“实现八大突破”。  在国家惠农政策宣传上实现新突破,增强粮农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性。  在引导粮农调整上实现新突破,实现粮食生产恢复性增长。2005年,全区粮食种植面积达到192.4余万亩,比上年154.9万亩扩大37.5万亩。总的调整趋势为调增主导(大宗)粮食作物面积,稳中有增小杂粮作物面积,全区粮食面积的增长为全区粮食产量增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农业科技推广上实现新突破,努力提高品质和总产。2005年以来,该区大力实施科教兴粮战略,努力提高农作物生产科技含量,全区实用技术和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1%和95%,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1%。  在农业科技培训上实现新突破,提高农民农业生产水平。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新突破,确保粮食生产“一优两高”。  在粮食政策落实上实现新突破,极大地调动种粮农民生产积极性。  在粮食流通上实现新突破,提高加工增值水平。把龙头加工企业作为发展粮食生产的重点来抓,以发挥较大的带头作用,提高全区粮食生产加工水平。  在组织领导上实现新突破,实行粮食生产奖励制。2005年,全区粮食生产层层实行包保责任制。  四川省中江县  突出项目管理搞好设施建设  四川省中江县是一个丘陵农业大县。耕地104万亩,其中水田38万亩。2004年农业总产值44.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55元,全县粮食总产71.21万吨。2005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中江县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粮食生产两年跨两大步,今年粮食总产、单产和商品率创历史最高纪录。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025元,比上年增长270元。  2005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82.66万亩,比上年增加7.86万亩,增4.50%;亩产417.5公斤,比上年增10公斤,增2.48%;实现粮食总产76.26万吨,比2004年增5.05万吨,增7.1%,比2003年增8.08万吨,增11.9%。  为了加强粮食生产,中江县全力实施增粮增收科技项目。  2005年,在实施“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中,选定10个镇、101个村、1000个村民小组进行试点。示范作物水稻面积共2064亩。培育了1000户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22890户农户,示范户水稻单产比前三年平均提高12.3%,每亩水稻纯收入比上年增加25.6%以上。建立了百亩超级稻核心区,亩产分别达到703.6公斤和715.3公斤;在10个试点镇建立的千亩超级稻示范区,面积达到2060亩,亩产达到671公斤;辐射带动了全县8万亩水稻应用超高产栽培技术。培训核心农户3152户,其中粮食生产核心农户2000户,培训主体农户31520户。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2005年,中央、省、市、县财政加大投入力度,并引导农民积极投工投劳,全年总投入2.95亿元,投资1140万元建设标准粮田4万亩;改造中低产田投入1100万元,改造面积1.93万亩,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增强了粮食生产能力。

Top